0%

希望通过反思来获得某种超越性很有可能是一种徒劳。在自我的圈子里
,反思反思反思,难道就有道路到圈子之外吗?

该怎么办?我觉得不妨多读书。这个专栏用来满足我的一点浅薄的成就感。

阅读全文 »

我在尝试摆脱手写输入。当然没钱买ipadpro和笔,入ios生态是一个因素。另一个是我感到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潜在的未来的方向:我们接受的信息体量巨大,体系错综复杂;而存储(手机PC等)和编辑管理软件(markdown,印象笔记,obssidian等,包括这个博客)成本已可以忽略不计;便于传播交流的知识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习的诀窍就在于,将自己当作是他者,一个陌生的学生,来教育自己。现在正是建设数字化笔记的边际效应初期,任意尝试都可以收获巨大。

但是依然阻力重重。我花了近2倍的时间来完成下面的这份作业。成熟的旧技术(手写)对于稚嫩的新技术(程式化排版)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好在我最近不是很忙,也有耐心。总之先走一步看一步再说。

阅读全文 »

我必须对写作,特别是这种半公开的写作心怀敬畏:读者不受我的控制,带来的后果可以轻易的超乎我的想象。如果内容只是关于我自己还好,麻烦的是,我很喜欢去对别人指指点点,留下他人的、无意识的痕迹。这很危险,而我显然太大意了。

我的朋友们是与我个人在交往,而不是向我的博客投稿:破坏这种私密性,我觉得是对别人的背叛。在未经他人授权的情况下,我还是应该尽可能地保守,所闻所见,皆止于我。

我时常思考鲁迅先生是怎么写作的。鲁迅始终进行着一种决绝的自我批判,但他的目光却不停地投射到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上。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鲁迅写下这些亲友时,难道就没有过这一层顾虑吗?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 真诚地、生动地写作,将自己与他人片刻的生命熔铸在一起,这样的写作方式应该得到肯定。至于如何把握虚构与真实,这实在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我只会一句,“我有个朋友”。
  2. 有些事情不得不做。关键在于,敢于直面自己写作的目的。为了满足自恋和私欲,纹饰自身,整一些精神胜利法,写文章自慰,这样的事无趣透顶,需要时刻警惕。在混沌中徘徊踯躅,这样的事不可避免,但是只有经过打磨才有成文的价值,并且始终要尝试摆脱这种状态。为个人的发展做记录,为他人而呐喊,为了未来而写作,这样的事可以试着做。

基于这些思考,我即将对站里的文章全部进行审查。我觉得有危险的会一律撤稿。希望这样补救还来得及。今后的写作,仍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问题。我尽量避免危险的,对彼此不利的,私密的题材。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原谅我。

阅读全文 »

中秋快乐!晚上和室友一起聚餐喝酒。我真不喜欢互相敬来敬去,不过吹牛聊实验室八卦还是很有意思的。食堂的厨师总能把一些家常菜烧出新的内涵,比如西湖牛肉羹,我一个杭州人从来没在杭州吃过这菜,全是在北京吃的;再比如上汤菠菜,用一个大盆装了好多汤,真成了菠菜汤了。总之和人一起吃饭还是很开心的。

餐桌上有九龙斋的酸梅汤,装在地雷似的圆滚滚的玻璃瓶里。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小时候爷爷的热水瓶。冬天没有空调,用那种橡胶塞的玻璃吊瓶(现在很少见了),往里面灌热水,睡前藏在被子里,和小太阳似的。

回去分了月饼。无所尉推荐了云南农校的云腿月饼,云腿有油香,吃起来鲜甜,又新奇又好吃。反观沈大成的什么杨枝甘露月饼,不伦不类,只不过是豆沙的调味变种,挺无趣的。

圆月高悬,秋夜渐寒。祝朋友们都能和亲人团圆相聚。

阅读全文 »

酒壮怂人胆。斗胆回顾了一些不堪回首的记录。大概喝半瓶干红就是我的极限了(350mL左右)。熬夜喝酒,肆意马赛我的肝脏。

day2 我讨厌宿醉。更讨厌宿醉上早课。下次只喝一杯,第二杯就别喝了。

阅读全文 »

现在是北京一年中天气最好的时候。清晨的薄雾和傍晚的微风,白天阳光明媚但不蜇人,夜晚凉爽只需一条薄毯便可安然入睡。湖里比花鸟市场有意思多了。有红的山楂和海棠果,斑驳的珍珠枣,还有许多果实我叫不出名字;路边的雏菊一丛接着一丛,也不重样,称为花甸也不为过;花鸟市场里的只是尸体罢了。

王哥和毛毛离婚了。早有预感两人的结合不太稳定,但我还是唏嘘不已。这并非是件坏事,他们还保留着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追求,还有改变的勇气和余力。毛毛是个温柔体贴的人,但通往幸福的道路应当有进有退,先自尊而受尊。至于王师傅,坚持自我不等于自我中心;做直播对抗舆论,保持风格,对人的消耗实在太大了,从某种意义上王师傅曾经很适合直播,但我希望他未来可以不那么适合直播。

北京的秋令人陶醉,但之后就是肃杀的冬。做蚂蚁莫做蟋蟀。勿忘210123。

阅读全文 »

VAN很不解我对于钱的急迫。一方面他觉得在学校里不必过多考虑柴米油盐;另一方面,他觉得现在接受父母的资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我自有我的情况。家里定期打钱,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但我家是父母想起来就转几千(当然,还有长辈的红包)。如果定期打钱,那就可以对于消费有一个规划,觉得缺钱就可以少花一点;但是如我这般,基本就是可以无限节约,根本没有消费水平这一回事。另外,天坑专业也要有求职困难的自觉,还是要早谋出路。

另一方面,我也很急迫的想要独立。在我不知道怎么做一个独立的人之时,经济独立是一个一眼可以看到的目标。动机之中也有渴望自我肯定的因素在。

不过中科院读研也会发三四千的补助,聊胜于无。我不得不承认VAN说的有道理,目前条件尚不成熟,我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

后记

我要指出我的一个典型的幼稚之处:把断绝认知为独立。具体而言,为了不依赖某物而切断联系,想象只要排出一切就可立足于自身。有几个问题:

  1. 为了不依赖而选择断绝是犯了某种原则上的错误。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让一个人满脑子都是灰色的大象的方法不是让他去想灰色的大象,而是告诉他不要去想灰色的大象。我断绝了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来把握自我,实际上规定了一些非我的东西反过来支撑那个空虚的“自我”。从这个角度上,我的“不依赖”,恰恰是依赖于那些被我踩在脚下,假装视而不见的东西上,自己立了个靶子打。一个独立的人,不必是一个避世的人。大隐隐于市。
  2. 幻想存在一个原初的,独立的自我。产生的问题是,那我要怎么处理我个人的历史?也许我在某个时间,可以不依赖父母的资助生活,但是这就可以无视他们在此之前为我的成长所做的投入吗?这样的独立是否是一种虚无主义?
  3. 我要尝试做一个合题:独立不应当是否定的,虚无的,而应当是创造性的,立足于历史和实践的。当然我不是说转身接着啃老(虽然确实想)——经济独立可以作为某种指标,却不能作为最终的目的 。我要做的不是排空一切,而是设立自身,具体的说,没有收入难道就不能做财务预算和报表吗?整理自己的生活,和父母交流,和家里是否定期打钱有关吗?例子还有很多,有条件做的事先做,不要为了独立而假装独立。
阅读全文 »

书单

我想设计一个阅读的书单。我先请教了一个知乎的博主。提问的过程中我整理出了目前的困境:

  1. 公益组织缺少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背景;
  2. 图书馆运营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更进一步的纲领;
  3. 志愿者流动性大,难以建立长期的联系。

任何一个社会性公益组织都会面临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是无解的。公益的更多目的在于普及,在于获取话语权和关注度,妄想通过公益组织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是一种缘木求鱼。

这位答主没有回答我。或许这也是一种回答:要承认有些问题自己无能为力。我看过她的一些阅读教育案例,最大的感受是教育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对于具体的人的重视,教育者一意孤行,这样的策略必然失败。你不能简单的觉得哪些书是经典名著,就一股脑全部塞给所有同学看。必须要认识具体的人,她的成长背景,她有怎样的思考和烦恼,才能把书推荐给她,她才有迈出自主阅读一步的动力。我应该承认自己的傲慢:我叫不出借书同学的名字,哪怕一个;但有的同学会认出我。从这点上说,我还是应该更踏实一点,先去认识他们;我还没有资格为他们做点什么。

另一段更有启发性的交谈发生在我和一位长辈之间。我的姑母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小学老师(我家老师真多)。我向她请教儿童阅读引导之道,她直言,很难。问题不在于阅读,而在于环境:同学的家庭环境如何?班里的老师支不支持阅读?要好的同学在读什么?向往的哥哥姐姐在读什么?这需要真正技巧和智慧,以及一点运气。最后进入图书馆的孩子会带着着哪本书离开,实在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也许我应该扮演某种很cool的大哥哥,或者选购一些封面很好看的书,这样或许比设计一份书单更有效果。她还建议我向一些重点小学的少先队员募捐,求于那种富足的家庭往往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位30年的老教师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她反问我:“你为什么要参与这个志愿活动呢?你想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吗?”我很实诚地回答,我的初心只是想看一看这个世界。我陷入犹豫,做一阵微风拂过水面,我是否掀起了好的波澜?我还能不能做得更多?我有些泄气。

后记

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教师节。这段时间的思考使我对教师的敬重有多了几分,感谢所有有教于我的人。拱墅区图书馆常举行一些亲子阅读的活动,我觉得可以去这种公立图书馆中获取灵感和帮助。

阅读全文 »

三位运动员:王涵,陈雨菲,池江璃花子

有一段时间我不太喜欢奥运会。更确切地说是不太喜欢那种以举国之力,层层选拔,残酷却对大众体育事业没什么帮助的体制。那时候,我总盼望着多开几个社区体育俱乐部,奥运会延期了不开也罢。然而我看了几场比赛,了解了几位运动员,我有些改观。无论体制如何,这些运动员让我肃然起敬,让我感受到了某些属于运动员的“精神”。

王涵(中)——女子三米双人金牌(和施廷懋),女子三米单人银牌(施廷懋金牌)

王涵的故事是励志的,也是残酷的。王涵是国家跳水队的老人,和施廷懋一样是91年出生,甚至08年就进入国家队。然而2021年是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十余年起起伏伏,她专攻三米台,拿过比赛冠军,但屡次在奥运选拔赛差一口气。每天面对那种强度的训练,面前又是女王出不了头,十几年的时间或许是一场漫长的折磨。但是我看到的是一颗经过反复打磨的高贵的灵魂,那样的精神或许已经不需要荣誉来装点,不需要名次来衡量。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中国跳水队的拖鞋永远摆放整齐。这也是运动员对自身高要求的展现。希望她的人生过得精彩。

陈雨菲(中)——羽毛球女单冠军

我有一些羽毛球的基础,这算是我为数不多的可以品一品的比赛。女单的决赛在陈雨菲(中)和戴资颖(台)之间展开。戴是无冕之王,目前世界排名第一,但却从未进过四强,技巧多变,球商很高,只能说大赛少一点运气。陈是年轻小将,国羽人才断档,她不得不在比赛中快速成长。

比赛比分一直咬得很死,三局比分都只差了3、4分,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戴的特点就是高质量的进攻。她很喜欢做一些隐蔽的假动作,变速,后场吊网前。这种打法高风险,要求击球质量高,但对手也难接,需要消耗体力。戴的打法我很喜欢,实际上我平时打球也会有意识的往那个方向发展。然而陈的打法让我觉得,冠军就应该是这样的人。陈的应对就是做好防守,每一个球都尽力地接,扎实地把球回到后场。在这种高强度地对抗下身体最终会进入疲劳,就是比拼基本功和意志品质,每次后场前场的跑动都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陈坚定的执行自己的战术,顽强拼搏,承受住了凌厉的进攻,赢下了比赛。我认为她值得这场胜利。

池江璃花子(日)——女子4*100 m混合游泳接力决赛

池江在18年亚运会上历史性的一口气拿了6块金牌,可以说是当时的游泳女王,但是后来不幸确诊白血病退役。然而她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运动生涯,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仍然选择复出。当时因为治疗身体急剧退化,100m都游不下来。她就从健身房开始恢复力量,短短的一年时间又重回日本泳坛的巅峰。真是燃烧自己的生命,用尽光和热。

如果有所谓的奥运精神存在,那一定寄宿在每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身上。无论是通过何种体制,这些运动员代表了人类顶尖的水平,他们钻石般的意志品质,长久地严格地打磨出的身体和动作,对胜利的不懈追求,真是可以算是“究极生物”。不禁感叹人类竟然可以这样挑战自己的极限。我最近也在练习游泳,可以说是受到了不少鼓舞。把掌声献给他们。

阅读全文 »

我的文字缺少边界感,这带来两个问题

  1. 这个站无法被搜索引擎检索,能找到的人对我都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因此我应当警告读者:别看了我写的一点东西,就产生熟悉我的幻觉。我不过是一粒微尘,你所看到的,只是你的目光在我身上散射,所产生的海市蜃楼罢了。不必在现实中寻找我,去认识你的朋友和亲人,去认识身边真实可感的人,去认识那些无法发声的人,最重要的,认识你自己。若有机会相逢,那就让我们在山谷相见,在大海相见,在荒漠相见。
  2. 我之前的写作力求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缺少训练,关于隐瞒、伪装和欺诈。尽管尽力保持诚实,但我还没有强大到那个地步,仍然需要考虑如何保全自己。从另一个角度,这种不设防的状态难道就可以称为诚实吗,还是说这又是另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我要更加谨慎一些。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