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行动起来!我决定一个月不点外卖不喝奶茶。”

回收。也并不是很难,身边的人也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想法(出于健康和经济为主),大家都表示支持。

两个新的发现:

  1. 外卖不一定贵,到店吃饭可能比外卖更贵。当然除开外卖平台的议价能力,场地和服务费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2. 可降解塑料是自欺欺人。目前的底线可降解塑料是矿物基,加入矿物来提升分解速度,但是只会分解为微塑料;另一种全降解塑料是聚乳酸和淀粉基,但是降解仍然需要生物堆肥。还是应该少用一次性物品。外卖和奶茶还是有原罪的。
阅读全文 »

思而不学则罔。需要一些高质量的输入。
讲个van宝的故事:据说van小时候在猪圈旁与猪对视,结果猪不堪受辱就跳出猪圈跑了,全村人去山上抓。后来这个故事被亲戚口耳相传变成了van宝打开猪圈的门,对猪宣布“你自由了”,充满了堂吉诃德式的幽默感。我也希望有个人能打开寝室的门宣布“你自由了”,我就可以自在的在山野间奔跑。

阅读全文 »

罗列式写作(灵感来自Zizek):

  1. 外公身体不好,我也半个月没给家里打电话了。
  2. 化学所有一位同学实验时不幸离世。必须小心压力实验,之前用反应管做实验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PV=nRT,做密闭容器实验都估算一下压强,可是一般的玻璃仪器都不会给正负压力范围。他妈的我觉得质量管理应该是必修课,真应该给化学所配备工业顾问,随意的做实验的态度让我想吐。RIP。
  3. 4.4-4.5去玉渊潭做志愿者(行走的文明告示牌和指路牌):实践如何运用公权力,如何通过信息引导他人(通过暗示操纵行为)。4.10微澜图书馆线下集市筹款:如何做地推?怎样避免一种自我满足式的志愿活动?
  4. 学校里的猫猫得了猫瘟去世了。那些随意抚摸,投喂它们的人纷纷转发动态,完成了最后的自我感动。麻了,宠物真是当下的zzzq。
  5. 如何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圈子?真的存在纯粹的树洞吗?还是反过来操纵自己的表达塑造个人品牌?暴论:whatever,就是应该宣传应该宣传的东西,沉默只会把公共空间让给自恋狂和蠢蛋——微商的朋友圈就是最好的朋友圈。
  6. 毕设又有新的挑战。好的技术博客在哪里?多混一混计算化学公社。https://alexander-qi.github.io/ 这才是本科生应该做的事(只可惜停更一年了)。快去写技术博客,别发牢骚了。
  7. 睡眠问题。调节一下睡眠的环境参数。也许应该去医院做一次睡眠监测。
  8. 上面是写作的题材,但是我没什么力气写点东西——麻木地睡去又醒来。别太心急。Wish you succeed.
  9. 帝都的春天短暂又绚烂。我喜欢樱花,更喜欢海棠。梦中漫步上塘河畔。
阅读全文 »

随迁子女入学

https://mp.weixin.qq.com/s/X2ckGVHyWwRXKQ1kO_ZADg

目前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虽然我很想这么说,但是显然这是一种懒惰。

我有一个问题:社会发展需要成本和时间,比如学校和学位不可能今天投钱明天就建成,那我工作生产对所在地的贡献,比如说纳税,如何才能转化为我(的子女)需要的教育资源?这个转化又需要多久?如何考核和衡量这种转化?

直接的转化可能是以某种商业性质的教育机构,比如民营学校实现(当然现在民营教育还有别的标签)。当然我觉得这种直接是可爱的,至少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这种直接很有可能是昂贵的:维持一所民营学校的成本是高昂的,而新建/扩建一所民营学校来增加教育资源,更是需要更多的资本。我甚至怀疑这是一门好生意吗:比如杭州正在缩进民营学校的招生范围和择生权力。这种昂贵的入场券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

至于间接的转化,我不太了解政府的财政,需要更多的学习。比如如果总体的趋势是人向城市迁移,那迁出地的教育财政会怎么考虑这种趋势?如果削减教育开支,那会进一步鼓励迁出;可是父母不在本地纳税,增加教育拨款又是无源之水。有没有办法投入一些可以迁移或者不受地域限制的教育资源?再比如如果我们认可土地经济是以某种粗暴的方式来部分进行这种转化:政府出售土地,炒作房地产是在变相将市民福利变现,或者说为发展市民福利集资筹款。那么租房的人怎么办?不同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同(比如丁克或者孩子已经长大),这种差异如何刻画?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至少更透明。

随迁,子女与父母相伴当然是人之常情,也可能有某些未成年人成长上的好处。但是目前看来这还是一种奢侈。问题在于,如何建立工作和社会福利之间的联系;如何让城市成为大家的城市,而不是既得利益者和资本家的城市。

阅读全文 »

值班记录:
10:35出化学所,打车至华奥学校(40元/40min)
11:20-14:00值班借还书
14:00-15:20地铁返回化学所
目前来看这样的操作还是可以接受的。没吃午饭,记得下次要带饭盒,可以打饭吃。

华奥学校在石景山区文化中心边上,九年制,每年3个班,似乎是区内为数不多的私立。学校有一个操场和一栋教学楼,初三在操场边的钢板房里。二楼有两个房间做了图书馆,中午午休有4、50人来借书。

· 有高年级的同学来图书馆里玩一把农药。
· 低年级同学上课看书会被老师罚不准去图书馆。
· 一起值班的杨悦女士孩子也是小学,之前在北京7馆值班很久,但被拆了。有一个义工(毅桦)去班里讲绘本,似乎很有经验。

阅读全文 »

父母:实验室/毕设/科研实践/***?
Aimedar:和你们讲话好累,我还要解释。

恶心(指我自己闭塞的状态)。

我想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你们的关心总是需要我自己把问题完整的陈述出来,然后再远程给出一个自己不需要出力的解决方案。太弱了,我需要某种更强的帮助(当然很有可能除了自己以外并不存在,不要幻想一个母性的全知全能的大他者可以帮自己兜底)。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得改变一下我和父母交流的模式。我觉得恶心是因为我在幻想有个大他者能帮助我,而父母无法扮演这个形象,我的幻想落空,这种落差让我恶心。

我得反过来,不是父母在帮助我,而是我去帮助父母了解我。从这个角度,我的主体性才会被解放出来。——但或许这才是我真正觉得恶心,想逃避的东西。帝都的春天来了。但我的柠檬似乎没有熬过这个冬天。

阅读全文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z4y1o7vr

微澜图书馆,流动儿童学校内的公益图书馆项目。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和孩子们都是身处帝都的异乡人,都在接受帝都的教育资源(差强人意)。这也许是项目一开始触动我的点。

我虽然不是很认同项目的一些理念,比如认为教育资源分配可以通过多开学校降低入学门槛解决;但是我喜欢图书馆,我也认为学校里有一个图书馆还是有必要的,所以我准备从这个项目入手。这么做看上去治标不治本,但是我也需要更多的了解才能下判断。有人需要帮助,有没有效果是一回事,有没有人关注又是另一回事。

志愿活动的第一要义是去做,然后是长久的做。我选了石景山区的北京3馆,距离很近;但是工作日需要去半天(每周),希望我能坚持一段时间。

阅读全文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md,有所为都没做到,净在揣测有所不为。前进!再是回头看。

阅读全文 »

Little tirck:
模仿环保主义者的姿态,提高购物和消费的门槛。想喝奶茶就自己带杯子,自然下单前就慎重了。但话说回来,不喝奶茶,又要怎么结构自己的欲望呢?

阅读全文 »

植树节特刊:我是不是太小看环保主义了?

我原来认为的环保主义有几个令我反感的特征:

  1. 人类中心:设定(曾经)存在某个健康完美,而且需要人保护的大自然。
  2. 环保消费化:环保是一种可以消费的符号,用来增加产品附加值;贩卖赎罪券。
  3. (衍生)视野狭隘:只看重整个消费过程的终端。只看经我手之后是否环境友好,忽视生产过程。只看物质组成,忽视人工、能源浪费。

我观察了一下,现在环保主义已经变成某种二阶的意识形态了。有一些奇妙的特点

  1. 反思消费主义,解构一些对自己造成负担的符号,回归“normal” life。甚至对normal life都有一定的反思,比如寻求厕纸、洗衣液的替代物,捡垃圾来用。
  2. 节约本身带来一种快感。不是说我买了某种环境友好的商品带来快感;而是我减少购买,把自己的生活废弃物限制在一个瓶子里就觉得很爽。

观察来自博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K4y1S71p?t=1026

这种环保主义看起来更加诱人了。从崇尚消费的人类中心转变为崇尚理性的解构主义,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应该反思的更进一步,比如生产方式以及某些社会结构性的“浪费”,不然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我觉得这种反思的姿态还是值得学习的,也是更为可行的。

行动起来!我决定一个月不点外卖不喝奶茶。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