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两周年

我前几天又回顾了一遍和狮子的聊天记录,有几点新的收获(记忆可能已经经过自我美化修改):

  1. 当时断联的时候想的是,我觉得自己有一些短期的困难,需要支持;但是我又没法要求别人支持我(我没法清楚描述需求,也不知道对方是否有能力和意愿支持,于是我觉得连开口的资格也没有了)。我觉得与其这样纠结,不如索性断了这个念想。一了百了,索性断个干净。无论怎么想都烂透了。

  2. 我当时是处于某种死局中。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加深对于对方的理解,交流陷入瓶颈;我也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我无法接受对方做出牺牲,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无法回报;因此我不想改变别人的人生轨迹)。于是产生了一个行为和动机的死亡螺旋,我不断地退缩退缩,失败只是迟早了。

  3. 我觉得可能是唯一的破局的机会,(数据删除)
    这个话题的回答的失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话题的实质是关系如何发展,而我的表态可以被解读为拒绝继续,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表示分开。
    如果让我现在来处理这个话题,我会有几个角度。首先是表示感谢,主动冒险展望未来,并且表示愿意做出让步,这种态度是很可贵的。其次是,要对话题做一个定性,我应该以什么角度来做出评论。核心是表达,关于人生选择,最终决定权在对方。然后在这个基调上,谈一谈我的一些考虑或者说顾虑。最后是表达,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是我们也可以考虑别的方式,两边往中间靠一靠。

  4. 我觉得当时的行为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独立的水平,我当时还是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现在也不高就是了)。经济上完全依赖父母(之前的汇款),没有独立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对于小事太敏感,情绪不够稳定;缺少规划和执行的能力,也不够自信。现在看一些发言和处理,回忆起那时的动机,我觉得还是太幼稚,欠考虑;当然这也不是轻易地能够完善的东西,有一些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当时做不到,我能理解;别人无法接受,我更没有资格说什么。有些事在短期看,确实没办法;赌一把未来所需要的信念和勇气,我也不太具备。

  5. 以上的讨论有一个更大的“隐患”存在。在整个复盘中,只有我的视角,对方的视角始终是缺位的。我觉得这很危险。很有可能一切的思考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有更加决定性的因素,隐藏在我的视野之外。实际上在我重读聊天记录的时候,有很多信息被重新发现了,比如一些关于心愿或者是健康状态的(委婉甚至是直接的)表达。我并不是一个善于阅读和倾听的人。但其实有时候我是故意无视,或者不往这个方向解读的。#想起足球教练的教导,不要总是低头看球,而是要经常抬头观察环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猜测,那段关系可能是建立在某种幻象上的。基于一些古早的记忆,一些情感(需求),几段被修饰的对话,少许模糊的事实;再通过大量的想象拼接缝合修饰,产生出幻象。但是如果要动态地调整幻象,把新的内容填充进去,处理冲突的部分,这样的事(对我而言)难度就高多了。我总想着,戳破幻象,真物就能显现出来;但是从结果上来看,这是互为表里的,只有通过幻象才能认识别人,破坏幻象就是破坏关系本身。其中的智慧和艺术还需慢慢体悟。

和狮子相处的时候,我总是在消费回忆,也玩了一些无聊的把戏;分开之后,我还是在消费回忆,写一些自我安慰的东西。相关的内容我已经写腻了,当然我就是为了忘却才写点东西。人总该向前看。有两句话需要铭记。一是,人总是高估短期的变化,而低估长期的效益。另是,不要总是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当我在做选择时,实际上已经没有选择可做了。

说点题外话。时隔两年,年后我又见到了九日。九日的状态不错,虽然工作压力有一点,活多钱少,但是我能感受到他还有余裕。经历了考研求职的考验,他最终都走过来了survived。另外部门里都是年轻人,妹子也多,我想应该不缺活力。他说最近陷入电子阳痿,更想和真实可感的人沟通。祝我们的九日同学能早日觅得良缘吧。

阅读全文 »

新年好!

我不太喜欢写总结,但是新年总要写点东西,于是我就写十个新年愿望,只要实现一个我就觉得2023不算白过:

  1. 学习Linux运维,或者考证
  2. 发一篇Sci
  3. 改善工作流(obsidian、zotero、飞书)
  4. 扩大饭友范围。我想吃10家驻京办,也想喝一点全国各地的茶。做一些探店或者食评
  5. 认识新朋友(听了一些播客,我也想有那种做访谈或者talkshow的能力。也许只是想聊天)
  6. 徒步,我也想做那种徒步视频记录
  7. 养一盆植物。但是我要考虑放假浇水的问题。
  8. 看十本书
  9. 志愿活动
  10. 给老家做两个适老化改造:楼道照明和扶手
阅读全文 »

是否应该转博?

我觉得我的学术生涯就是依托答辩。我到现在也没有下定决心要不要走科研道路(当然也没有什么成果)。
我读博,只是因为这是我做得到的事。我总是做我有把握的事,只是有些时候我视野开阔,可以把一些混沌中的选项考察得更清楚些;有时候则会忽略这些选项。我把这种考察也称为想象力。我的想象力时时面临着枯竭。

后续
我还是交了转博申请。这是权宜之策,主要是我也不知道什么其他更好的路子;或者说知道也不知道怎么走。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三体。我思考章北海的行动时,又有了新的体悟:利用表里的张力来驱使自己前进,而不是用某种单一的抉择。这是某种辩证法,所谓说谎的人更真诚。因为说谎的人是真诚地相信自己在说谎,他就直接身处在这种真假的张力中,因此可能从反面把握真;而自以为表里如一的真诚的人,很有可能是那种根本没有觉察真假存在区别的、混沌的人;实际上我也在怀疑是否有真诚的人(稳定)存在,可能只有小孩和动物之类的会保持这种状态。要真诚地去说谎。

阅读全文 »

口罩

祝大家身体足够健康。回头看,躲是躲不过的;不奢望绝对的健康,但是希望能有足够的冗余。

11.19 一觉醒来 宿舍被封控了。有阳性。仙打本,舍友密接。

11.26 校内疫情没有扩散。每天有牢饭上门,可以攒钱吃大董。我把宿舍又打扫了一遍。每天爬到天台上看日出。好冷。

11.30 牢饭取消了改成打包。bj的疫情每天500社会面。没有得到控制的迹象。

12.2 要放开了。不测核酸了。我比较担心家里的老人。希望能先阳性转阴后再回家。

12.5 宿舍开题。以拖待变。

12.7 买了试剂盒、布洛芬、水果。我感觉马上要解封了。

12.11 彻底放开,无论社会还是学校。向老板请假提前回家。杭州一片祥和。暴风雨前的宁静。

12.12 回家后得知两天前见面的同学阳了。去旧屋自我隔离。

阅读全文 »

洗衣服

这篇想记一下安装洗衣机的经过。寝室基本没有搞硬装,洗衣机是最大的软装,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的。

首先是需求分析。

1.     虽然洗衣机是刚需,但是购买洗衣机并不是——一般的寝室都会有公用的洗衣房。我觉得短住一年以内的就没有必要买洗衣机,搬运或者出手都挺折腾的。我会住2年以上,而且希望有一台洗衣机私用,所以有购买需求。

2.     选择型号:一般可以分为涡轮和滚筒两大类。对于究极价格敏感用户,就想有个几百块的洗衣机,那无脑选涡轮;如果愿意加点钱(上千),可以考虑滚筒,洗净比高,而且机身上可以放东西。(变频或者烘干的功能我暂时没这个条件考虑)。体积上(或者说厚度上),两者的7kg级别的机型都不分伯仲。我们寝室卫生间很狭隘,40cm的洗衣机都没法放。要么选择3kg的涡轮玩具机,要么就选滚筒超薄机;最后选了华凌的HG72X1放外面,40mm厚的机身(会超5cm左右),1100左右的价格,7.2kg容量,几乎是2022年唯一选项。

3.     购买方式(我勉强放这里):我先说结论,推荐京东自营。首先是价格,线上家电购买,京东的价格有优势,善用比价网站和促销活动,最后购买前上淘宝买e卡支付可以98折。再就是京东售后相对靠谱。

再就是安装。

1.     水

寝室水管走的是明管,排水走的是地漏。丑陋但是方便DIY。

进水方面,我在洗手台的冷水角阀那里,装了一个一分二的分水阀。进出水的口径同原来的,多分出了一个洗衣机水嘴。淘宝买,买杂牌的大概二三十;潜水艇之类的大品牌就要七八十。购买前要注意几点:一定要买全铜的,合金便宜不了几个钱还不牢靠;量好丝口的尺寸,一般是四分;水嘴需要查看洗衣机进水管的构造,现在很少有螺纹的,一般是卡扣的,可以选带防脱落的;进水管长度不够也可以网上买,很便宜。安装可以请物业帮忙,如果有扳手并且会缠生料带,也可以自己装。

阅读全文 »

打扫卫生

相对于整齐,我个人还是更在意干净一些。我觉得这可能和我的能力相关。我觉得干净比较基础,只要定期擦洗就可以了;整齐则需要把握制度和效率之间的平衡,对我而言比较难。当然也有可能单纯的是我的东西太多了。另一个原因是,干净往往还是一种健康安全的要求——我还是比较惜命的。

在这里我不太想讲怎么打扫卫生,因为实在太基础了,没什么难度。最基本的卫生只需要一块抹布就可以,看见什么东西就擦几遍,肯定能干净一些。事实上在我刚搬进宿舍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开荒”的。不过我准备分享一下,相对进阶的,我对于卫生工具的选择;我认为这些都很实用,可以提高效率,帮助我享受打扫的过程。

1.     手套

手套不是必选项,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很多人反感打扫卫生,一部分是因为觉得脏。一副橡胶手套就是一个降低心理障碍的好方法。不过要训练一下自己的实验素养,注意穿脱手套的流程,小心污染,不然真的只剩心理作用了。

2.     抹布

如果说有什么卫生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那非抹布莫属。我妈甚至有一本书是讲怎么用抹布搞定全家卫生的(大意如此)。这里我推荐长毛绒的抹布,吸水性好,吸附灰尘的能力也更强,质感也不错。当然最好的抹布就是你手边有的那一块。

3.     拖把

我个人的偏好是妙洁的那款绿色的海绵拖把。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买一把。

可以说出几个理由

阅读全文 »

结束了一年的集中教学,我从雁栖湖的山里回到了中关村。山里的宿舍是舒适宽敞的单人间,时时觉得山里的清风拂面;而中关村的公寓则陈旧拥挤,感觉处处都蒙着擦不干净的灰尘。坦率地说,我很沮丧。我觉得环境至少应该干净整洁,而房间处处都是厚厚的污渍。我仿佛感受到之前的住户对于生活的绝望甚至麻木。我的第一想法是出去租房,第二想法则是把宿舍敲了重装。当然以我每个月2k出头的收入,租房和装修都有些不切实际。于是我做了一些工作,来翻新宿舍。

我怀着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应当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有些困难来自于物质条件,有些困难来自于我们的想象、我们的观念:实际上两者都是。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过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去积极地实践,去将我们的生活理想化的改造。我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动机,来继续我的生命。当然,我自认为还有些本领,有些事并没那么难。我也相信,环境不是静止的——组成环境的,包括无数与我处在相同困境中的人;而我的行为说不定可以激励别人,让生锈阻塞的齿轮缓缓地转动起来。


我最先考虑的是窗。十平左右的宿舍还要塞下两张桌子两张床,空间总归是局促的;所幸房间有一扇巨大的窗,于是视觉上又开阔了起来。我刚进宿舍的时候,窗户上都是斑驳的尘土。长安多沙尘,时不时有小小的沙尘暴;下雨的时候,雨水裹着空气里的尘土变成泥滴,糊在外窗,干了之后很结实;还有一些白点,我猜是外立面改造时滴落的水泥涂料。

我过去的经验是因地制宜,用海绵拖把“拖”窗。不过现在不太起作用:一来我住在八楼,窗户是那种半开的合页窗,开窗的背面我很难搞;二是泥迹板结,还有水泥白点附着,不是简单的用水抹一下就能洗掉的。

我调研了很多办法,这里提供两种我最后用了的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所谓的“擦窗神器”。这是家政保洁常用的工具(我以为保洁都是翻窗出去擦的,看来我的想法太落后了)。桃或pdd上到处都有的卖。原理是两个铷磁铁夹在窗户两边,内侧有清洁布和橡胶刮水条,于是可以一次两面的把窗户擦到。寝室的窗户是双层的,我买了吸力最强(可以调节)的款式,大概是100出头。综合我可以打80分,基本上是复现了用抹布和刮水器的组合效果,边角也能擦个七七八八。除了拿出去和收回来要伸出窗外,其他操作基本都可以在屋里完成,安全易用。难擦的白点还是擦不掉,但是灰尘和泥浆可以擦干净。唯一的问题是,玻璃上的颗粒可能卡在夹板中,刮伤玻璃(我不小心刮了一小条划痕)。

再就是擦窗机器人。这里我推荐双吸盘式的。原理类似吸尘器,两个转盘通过负压把自己固定在窗上;交替改变真空度来“扭动”;稳定性好,对于结实的尘土也更有效。我在1688上找了一家代工厂,波妞388同款但是价格只要1/6(500/3000)。我打75分。首先是擦窗的效果一般,灰尘可以扫掉,水泥点还是刷不掉;另外掉落的概率也不小,安全性我觉得不如前者;再就是噪声有点大。优点是省力而且挺好玩的。

前前后后花了大概700,折腾了一周总算把窗擦得能看了。从经济上来说肯定是毫无性价比可言的。但是我觉得不能单纯地当作擦窗。实际上从一开始,我的目标就不只是把自己的寝室窗擦干净(要是这样的话,我会选择安全绳加自己爬出窗外的方案)。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低成本、安全的方案,从而方便复制推广。我肤浅的理解:很多同学觉得外窗没法擦,所以任由上面盖满尘土。我想向大家证明一件事,就是有一些看似是物理的局限,实际上是我们认知的局限。这就像是窗户的隐喻——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世界暗淡无光,其实是因为我们观察时透过一扇布满尘土的窗。

后记 ——————————————————————–
阅读全文 »

实验室安全

今天听了几个安全讲座,收获颇丰。

王从洋老师是分子识别组的,算是有机实验室的领导之一。他的切入点我觉得还是挺好的,更倾向于工业界。他主要的观点就是实验室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盯着某个表面的局部,比如伤亡事故指标。查一漏万,百万次潜在事故——一万次接近事故——一百次小事故——一次大事故。所以小的安全隐患和大的事故应当一并重视。他还说了一点,就是课题组长对于安全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实验室整体的安全水平。

何圣贵副所长是隔壁分子稳态动态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团簇。我本科还去他们组做过实验,用一个激光照金属靶材生成团簇,然后用各种手段和气体反应。何老师讲气体安全讲得很好。首先讲了容器压力公式来帮助理解:Pmax < Pwall * ( a * d / R )。容器内的压力如果超过材料拉伸系数×容器几何×壁厚/容器内径,就会爆炸。这有助于理解一些安全常识。比如升高温度,会增加气压,降低材料韧度,所以会导致气瓶可能爆炸。另一点是,撞击会产生声子,实际上也相当于升高温度。有一点值得记忆,就是对于气瓶,监测面板也是相对薄弱的部位,尽量不要直面。

我其实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想要激发同学的安全意识,最好提供一个更具体的,可执行的方案。比如你不能泛泛的谈应该重视气体安全:你的讲座最后,应该给大家布置一个具体的作业,去自己的实验室做检查;并且告诉大家检查哪些项目,比如哪里哪里需要拍照记录。你不能只谈安全,不谈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出了事就眉毛胡子一把抓。

我还想说一个我过去的经历。我本科的时候在所长的实验室带过一两个学期,做过几个有机反应。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实验室有一个存放药品的冰箱,我觉得就是一般的冰箱,没有换气系统;大家把需要低温保存的试剂放在里面。一个实验室的人都放,冰箱里塞满了,药品都是堆垒起来的。有一次我打开门,一个苯胺衍生物的试剂瓶就直接掉出来,摔在地上摔碎了。好在不会撞击爆炸,药品是固体不会挥发。但是从那一刻起我就对那个实验室失望了。我自觉不算太细腻的人,但是实验室的这一类的安全隐患多得实在是让我神经一直紧张。我更失望的是,药品堆起来会掉落,这种事一般人都能想到甚至遇到;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去说,我们理一理药品,或者我们给冰箱装个多层的置物架。大家对于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太冷漠了,也没有改善环境的想法。这样的环境让人窒息,用这样的态度我觉得也做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研究。我觉得在自己更有力量之前,还是走为上计。

阅读全文 »

怎么做(社会)研究

我看了一个国家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的讲座。讲座老师有一些话我听了很诧异,但是我反复咀嚼了之后释然了。

其实说来也并不复杂。国家图书馆有一个少儿阅读调查的项目,调查显示有92%的0-8周岁儿童家长表示孩子阅读的童书主要来自“家长购买”,他的推论是,说明家长对儿童图书的消费积极性较高。我一看只觉得讶异,我想这做的是什么研究?他做的每一步我都觉得离谱。首先对于他这个抽样入户调查,采样的合理性、接受调查的偏差值我都要打一个问号;其次,这个问题的设置也很奇怪,因为每个选项的比例和是大于100%的,也就是说“主要”不是唯一的;再次,社会调查是很容易有归因性的问题的,简单地说就是谁填的问卷谁就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功劳;最后,就算所有的前提都没问题,但这个结论也太跳跃了。因为购买的积极性和占图书来源的比例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想象两个极端的情况:小A从小没怎么接触过书,唯一的一本书是妈妈买的;小B每年读50本书,其中30本是学校图书馆的,其他20本是家里买的。小A的家长是购买积极性高的吗?小B的家长是购买积极性不高吗?积极和消极本身就是模糊而且相对的概念,而不同家庭的条件又是不同的。我只觉得这个结论很无理。

我当时很生气。我觉得这什么专家,还是新闻出版社研究所的所长,还什么领军人才。这个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做出来这种离谱的研究吗?经费蛀虫。拿你的项目经费买一百个韭菜盒子吃得饱饱的拉出来的史都比你的结论有营养。这个项目又是怎么过结题考核的?其他同行都这么宽容吗?而且你不光吃项目的钱,还敢出来走穴演讲,用你项目的研究成果来为你自己谋私利。我觉得这是极其道德败坏的行为。

我怒上心头,写了很多激动的小作文想在知乎和动态抨击。但是我一发出去就突然明白了,其实我和那个专家做的事并无二致。有两点很关键:一是任何处在发展之中的事物必定是不完备的,反过来说,不要急于挤破泡沫追求精确,而是要着力刻画前景;另一点是,给研究出钱的人、听报告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结论比过程更重要,因为结论是有倒果为因的力量的。一个焦虑的家长,面对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量的不确定性,ta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证所有育儿的信息。我觉得专家可以做的,就是把一个能带来积极影响的结论带到家长面前,帮助家长确定自己的想法,把精力集中在实现教育环境的改善上。一个积极的结论,比如“家长对儿童图书消费的积极性高”,就可以倒果为因,反过来提高家长的图书购买积极性。

一个成熟的学者,我觉得就需要有这种能力:为了不同的目的,对不同的人群展开相应的演讲。顺势而为还是坚持不变,入世还是出世,社会科学的学者往往要考虑得更多。我对他们敬而远之。

阅读全文 »

许久未更新。一个不像话的借口是,typora结束了beta版本的更新,现在已经强制付费了;我的工作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的原因是不想写东西,感觉看到自己的文字就心生厌恶。

不过最近有一些转机。首先是在typora付费后,我重拾了笔记管理软件Obsidian;虽然MD编辑器只是ob的一个附带功能,但是于我足矣。另一件事是我最近有两件事想要做一个记录,一是我参加了国家图书馆的一个阅读指导培训班,二是我搬家之后做了一些宿舍翻新——这两者激起了我的一些情绪。我准备更新一段时间的笔记。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