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错题集_19

怎么做(社会)研究

我看了一个国家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的讲座。讲座老师有一些话我听了很诧异,但是我反复咀嚼了之后释然了。

其实说来也并不复杂。国家图书馆有一个少儿阅读调查的项目,调查显示有92%的0-8周岁儿童家长表示孩子阅读的童书主要来自“家长购买”,他的推论是,说明家长对儿童图书的消费积极性较高。我一看只觉得讶异,我想这做的是什么研究?他做的每一步我都觉得离谱。首先对于他这个抽样入户调查,采样的合理性、接受调查的偏差值我都要打一个问号;其次,这个问题的设置也很奇怪,因为每个选项的比例和是大于100%的,也就是说“主要”不是唯一的;再次,社会调查是很容易有归因性的问题的,简单地说就是谁填的问卷谁就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功劳;最后,就算所有的前提都没问题,但这个结论也太跳跃了。因为购买的积极性和占图书来源的比例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想象两个极端的情况:小A从小没怎么接触过书,唯一的一本书是妈妈买的;小B每年读50本书,其中30本是学校图书馆的,其他20本是家里买的。小A的家长是购买积极性高的吗?小B的家长是购买积极性不高吗?积极和消极本身就是模糊而且相对的概念,而不同家庭的条件又是不同的。我只觉得这个结论很无理。

我当时很生气。我觉得这什么专家,还是新闻出版社研究所的所长,还什么领军人才。这个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做出来这种离谱的研究吗?经费蛀虫。拿你的项目经费买一百个韭菜盒子吃得饱饱的拉出来的史都比你的结论有营养。这个项目又是怎么过结题考核的?其他同行都这么宽容吗?而且你不光吃项目的钱,还敢出来走穴演讲,用你项目的研究成果来为你自己谋私利。我觉得这是极其道德败坏的行为。

我怒上心头,写了很多激动的小作文想在知乎和动态抨击。但是我一发出去就突然明白了,其实我和那个专家做的事并无二致。有两点很关键:一是任何处在发展之中的事物必定是不完备的,反过来说,不要急于挤破泡沫追求精确,而是要着力刻画前景;另一点是,给研究出钱的人、听报告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结论比过程更重要,因为结论是有倒果为因的力量的。一个焦虑的家长,面对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量的不确定性,ta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证所有育儿的信息。我觉得专家可以做的,就是把一个能带来积极影响的结论带到家长面前,帮助家长确定自己的想法,把精力集中在实现教育环境的改善上。一个积极的结论,比如“家长对儿童图书消费的积极性高”,就可以倒果为因,反过来提高家长的图书购买积极性。

一个成熟的学者,我觉得就需要有这种能力:为了不同的目的,对不同的人群展开相应的演讲。顺势而为还是坚持不变,入世还是出世,社会科学的学者往往要考虑得更多。我对他们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