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指点点_4

《柳青传》

​ 在马督工的再三推荐下去线下看了。影院只有六七个人,我猜年轻的是睡前消息观众,几个中年的可能是有所经历的了。
​ 柳青是1935年入党的老党员,建国前就发表过很多作品,当过编辑。建国后是中国青年报的主编,去苏联访问过。仕途一片光明,但是后来想搞托尔斯泰式的写作,就去陕西的皇甫村当支书,一边搞农民工作,一边写作。有一个转变,我觉得很有意思,之前一直穿衬衫,梳背头;后来发现村里人觉得他是官家的人,自己容入不进去,就剪了个光头穿粗布衣服。指导开展农业合作社,但是主要是给带头的社长当参谋,不过多干预。从零开始,先拉动贫农,改良稻种,然后队伍逐渐扩大。眼看着一天天好起来,但是后来就是大跃进,大炼钢铁,自己也在大革命中被打倒。总之创业史第一卷是只有成立合作社改天换地那一段,后面的没有机会写完了。

写一点感想
  1. 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真是无法想象。新中国一张白纸,要改变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生产习惯,真是谨慎又激动。怎么搞农业合作社毫无头绪,农民又是很现实而短视的,总是有反复。怎么办?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要探索,路是走出来的:要敢于带头,踩出了路,大家看到效果,后面自然有人会跟上;发现此路不通,也要为后人提供经验。
  2. 柳青这个人很难用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考量的。有几件事可见一斑。他把稿费捐全部给皇甫村办厂办医院,预支稿费通电,但是家里面是吃得不如农民的。 想搞托尔斯泰式的长篇写作,三五年成不了文章,自己总是不满意,说是探索写作方式,但是又不计代价。
  3. 关键在于他的代价不光是他一个人,组织给他开工资,家庭陪他留在农村。他妻子马葳是党校出身,照顾他的生活,还生了几个孩子;觉得农村自己无用武之地,想回西安做媒体,想和丈夫聊聊。结果柳青说,你给我提供素材,照顾我的生活就是贡献,还好意思说“我需要你”——哪儿来的脸啊?文革时苦头吃尽,妻子也自杀了。反正这个人是挺魔怔的。我觉得魔怔人要有自知之明,先想办法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自给自足再说;尽量不要结婚,再不济也别生孩子。
  4. 做成一件事是很难的。创业史他计划写4卷,结果只写了一卷半。农业合作社费尽千辛万苦建立,结果最后又承包到户了。所以做事不要想着把它做得多完美,只会束手束脚,按照柳青的话,当作“一次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