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日志_2

启发我建站的博客是《小黑屋》,这也是一个个人博客。我猜测博主是研二的同学,物化相关的实验室。我看到他做了一些学习整理,虽然毫无学术意义,但是至少是一种个人总结与输出。我很受启发。

我建立blog的初衷是也想做一些个人的整理与输出。

输出对象:

我想这个站应该是给陌生人看的。我想把这里作为我私人社交圈与社会公共环境的边界,至少是我设计的边界。看我发布的东西,不需要认识我是谁,倒不如说这是我设计的,留给陌生人进入我的世界的一扇门。

输出内容:

我希望做一些整理性,工具性的内容。学习知识的总结是我首要考虑的内容,因为一方面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自我梳理和知识系统建立的机会;另一方面,看这样的内容,社交门槛低的同时收益高,很适合陌生人来浏览,浏览之后黏性也强(吗?)。

同时我也希望能做一些个人化的内容。然而个人化的尺寸很难把握。我不想把我的博客变成一个自我宣泄的垃圾场。不要日记。随笔也要注意尺度。

我一天看十个视频,吃三餐饭,但是这种记忆忘得很快,而且不要也罢。我想做一些值得记忆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它会记录我的脚步,一点一滴的塑造我这个人,同时通过这种回顾我也将找到接下来的道路。

什么是值得记忆的,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的内容?

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很容易被记住,仇恨和伤痕。对于失去的东西,人们总是记得很牢——我想这是一种人的天性。这是值得记忆的吗?很难说,因为哈姆雷特最后还是毁灭了。但是我从中看到的是自我的不可侵犯性,我认为这种保护自我的思想和动机是值得利用的。失去的东西值得铭记,但是保护自我的前提是弄清楚什么是自己拥有的,以及如果说拥有(或者追求)的东西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们把这个称为筹码或者代价。我大概明白了,我应该记录的是我想要什么,我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以及收获了什么。不需要借助仇恨和痛苦来记忆,人也应当能够成长。

《兰亭集序》和《浮生六记》。许多文学作品。有一些情感和思想来自于外界,来自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但我还是记住了。我想这不是因为我记住了他们的内容,而是他们的内容一直发生在我的生活中,不断地提醒着我。我想这种内容也同样值得记忆:它体现了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某种本质,而这种本质不受时空所限,又为全人类所共感共享。我大概明白了,正是这种价值让文学作品可以区别于伤春悲秋的日记流水账。这也正是我应该记录的,通过我个人的、日常的经验所洞悉到的,属于全人类的某种本质。这种洞见需要智慧和观察,我想没那么容易做到;但我应当写一些随笔作为尝试。

最后一类最常见,但同样很难。知识。真正的知识,能为我所用的知识。这样的论调太常见,说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尽管这道理人尽皆知,但再往前一步,怎么把知识变少,变的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时代限制的第一步。坦率的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想第一步就是记录下我接受了怎样的知识,然后以输出作为考量学习效率的基准。我当了十多年的学生,这方面却全然是个新手。但任谁都是从新手开始的。我应当做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