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ad blood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我之前一直当八卦故事看待。不过最近看到一个知乎博主提到了这本书,说从创业投资的角度内容不只是八卦,于是找来看了,有些感慨。

bad blood的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调查记者,这本书实际上是基于他的采访和调查文稿整理出的纪实作品。主人公Elizabeth Holmes从Stanford辍学创业,成立了医疗公司Theranos,愿景是实现基于极微量血液样本进行医学测试。Theranos号称能够用一滴血(指尖采血)做240项血液检测,并将检测成本压低到5刀;通过廉价便捷的血液检测服务撬动千亿级别的健康市场。Theranos成了创业独角兽,和7000家门店的零售药店达成合作,向军方兜售血液检测服务,拿到了默多克、美国教育部长等投资背书,估值近百亿。但实际上公司的几代血液检测原型机不仅并无技术创新,更不具备可靠的检测能力,采集血样之后实际上是送回总部用诸如西门子的商业机器做的测试。在大规模推广前夕,来自内部员工、医生等多方爆料,揭穿了这一骗局。

从结果上来看Theranos根本是一场骗局,Holmes根本不具备医疗创业的技术和管理背景,她的设想过于超前且超出自身能力。但是反过来说,这样的公司凭什么能融这么多轮,拿到这么多背书?我要提几个可能的原因。首先是医疗服务是一个巨大且充满想象力的市场。其次,硅谷有这样创业环境,大家信奉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做事方式,喜欢吹泡泡。
我要展开讲讲创业环境。资本市场喜欢吹泡泡。因为增长的预期可以吸引资金投入,先入局者可以击鼓传花拉高估值骗后入局者;如果运气好完成了实现了自我预言,那确实能凭空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其次,这种吹泡泡的环境还会产生焦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挤压正常经营的企业。比如上面提到的零售药企,因为需要新的增长预期同时应对竞争对手的威胁,所以赶鸭子上架顶着风险也要上新项目。最后,这里面可能充满了各种利益勾兑。比如政客为企业做背书融资,风投公司再以某种方式将股权兜售给大的家族基金,把饼做大对大家都好。

最后,我觉得很讽刺的一点是,虽然Theranos失败了,但是便捷、在线、微创的健康检测一直是医疗技术发展的热点。我看到IUPAC的2023年10大化学技术进展里就有用于健康检测的化学传感器。也就是说Holmes在一个无比正确的赛道上,选择了正确的产品方向,用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拿到了投资和背书,开展了大量业务,如果能把原型机做出来,真的差点就fake_it_until_make_it了;但是核心的产品是个假把式,结果一切白搭,白日梦一场啊。可能医疗创业,没有技术(管理)背景就是没有成功的基因吧,也许这条路看起来光明但是技术上不具备条件就是死路,关键还是要拿得出真东西。

另外,好久没写读书笔记,确实该多读书了。欢迎推荐!不过我不一定会看就是了笑。

阅读全文 »

《坠落的审判》

最近一年看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推荐。下面的内容涉及剧透慎读。

  1. 剧情设置的比较“小”。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场场庭审对男女主的婚姻进行“审判”。时间上大概是1年,而场景主要是家和法庭,人物主要是女主、丈夫、儿子、律师、检察官。故事用庭审作为主线,把电影的内容很好的聚焦在了这样一个小的范围内,对我而言特别友好——我更倾向于讲好一个小故事,不要加一些莫名其妙的悬疑感情元素,不要跳跃和故弄玄虚。专注和克制是叙事的美德。在此基础上,填充了大量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特写。所以我以一种非常私密的视角“窥视”了整个事件。八卦爱好者狂喜。
  2. 女主的角色内容很丰富。非典型的女主,性别上的反转,事业成功、人格独立、不沉沦家庭、婚外情与开放婚姻。吵架那一场戏真是太精彩了。
  3. 戏剧张力:女主和男主的性别反转。女主和男主的婚姻危机被庭审(用大众、法律视角去审视私密的亲密关系)。这两种张力还相互叠加。这是我个人的“爽点”,一个大女主、婚姻中的强势方,在庭审中成了被审视的弱势方,地位上的反转。我觉得挺幽默的,更幽默的是我作为男性是通过性别反转才感受到这种幽默,感觉被讽刺了。
  4. 丰富的可解读性。前面多次说到的,性别反转从而可以审视一些刻板影响和性别议题。比如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无法自我言说,婚姻中女性的付出以及被忽视。儿子这个角色的成长,显示了一种对于亲密关系的答案。
  5. 有一点让我不爽的是,在这里产生了一种自说自话。
  • 首先是丈夫是死人,只能通过第三者转述,所以几乎所有对于丈夫的描述都带有各自的视角,真正的丈夫的形象永远不得而知。
  • 其次是从法律上而言,没有直接证据、疑罪从无,而检方的论点都是使用间接证据来构罪,因而从一开始我就笃定女主会因为证据不足而判无罪。在这种背景下,庭审上双方实际上都是自说自话,不会影响法律的判断。
  • 儿子虽然给出了一种用爱来破题的方式,但是他的做法也在做自证。他为了相信母亲,自己去毒狗来“验证”记忆,在庭上编织和父亲的对话来暗示父亲抑郁。从一开始想要寻找真相,结果听了一年的庭审发现真相模糊且不堪,最后亲自入局编织一个说法。挺无奈的。
  • 最后是丈夫死亡的真相在这里被刻意模糊了,导演只是想借庭审来讨论别的问题。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你不能因为“客观事实”的不可言说、亲密关系(爱欲)的复杂纠缠,就放弃去追索真相。我认为,“事实”是在亲密关系中是一种锚点,在事实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判断,达成一些共识。如果放弃确认事实,每个人都只凭自己的印象做判断,容易陷入先射箭再画靶,而且两只箭射不到一处去;反过来说,如果双方想要建立基于事实的共识,最后却会滑向自说自话的争吵,我觉得这样的关系也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大家互相投射自己的爱欲到对方身上,自恋地活在想象中。
  • 当然清官难断家务事,亲密关系中可能没法做出很干净公平的判断,到最后也会变成一笔糊涂账。这种困境可能也是本剧的主题。有人评价电影很“真”,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里只是我个人价值观上的一点偏好。我觉得抛开价值取向的讨论,这部电影在剧情上依旧是非常精彩的。

推荐大家观看!另外我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前排一姐还拿了海报,于是去前台问了一下,拿电影票还领到了物料!一张闪卡票根和一张海报!赚飞了(笑)。

阅读全文 »

警报解除(?)

为了应对bing爬虫做了一些调查和工作。

首先我非常推荐这篇博客:How to Remove URLs From Google Search (5 Methods) (ahrefs.com) 这篇博客从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角度,梳理不同情况下应对搜索引擎收录问题的方式。

就这个站目前而言,做了两点工作。一是在根目录下加了robots.txt,声明禁止爬虫爬取。二是做了bing webmaster tools里block URL。但是目前看来一旦bing做了网站索引,除非把网站删了,不然就要手动加noindex的meta标签。目前还有缓存能被搜索到,不能说是完全解决了。

但是我确实有些憋坏了,还是想写东西post。正在看hexo-hide-posts的库,怎么把文章藏起来不被抓到。

04/04 续:原来是block URL和robots.txt发生了冲突。如果我在robots里禁用了爬虫,那blockURL就不会起作用。现在应该无法被bing检索到了。

阅读全文 »

EMERGENCY

我最近在学习社会工程,自搜了一下id,结果发现bing的爬虫竟然可以自动爬githubpages,这个博客的文章在去年被快照了一次… … 我欢迎人类读者,但是不太希望被爬。更何况目前写作的内容太过于私人,我感到有潜在的危险。所以紧急暂停博客项目,所有文章都暂时下线。等我做了反爬,或者重新删改过文稿再说吧。

过去一年我大部分稿子只是留在电脑里。在阁楼里待久了,思想阴暗潮湿,写出来的东西也都是霉味儿。还是应该见见光。开个茶摊怎么样?或者杭帮面馆子也不错笑。有机会一起探店吃饭!

阅读全文 »

袁记云饺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的晚上,我和van在中关村医院对面吃袁记云饺。天很冷,我钻进店里点了一个云吞面,刚扫码付完钱,几个大哥进来说街道管控不允许堂食。我还没吃上,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做了好大一番心理建设,决定抗争到底,今天必须吃上这碗馄饨。就在我已经准备端到马路牙子上蹲着吃的时候,领头的大哥说,不许再放新人进来,店里的人吃完就走。于是幸运地,我成为了当天最后一个堂食的食客,成功吃完了馄饨。第二天宿舍区出了一阳,封了。

后面的故事我记不太清了。做核酸,吃“牢饭”。也许明天解封,也许永远也不会解封了。然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坐火车逃回杭州。半夜在高烧中看阿根廷踢克罗地亚。想起来有点超现实了,让人很难不怀疑那一晚的馄饨里是不是掺了什么东西。

看新闻,大气学家会从南极采冰芯做同位素分析,研究古气候。也许若干年后也会有人类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提取信息或者记忆分析一下,看看新冠对文明留下何种影响。

阅读全文 »

回顾一下新年愿望

  1. 学习Linux运维,或者考证
    完全没有进度

  2. 发一篇Sci
    做了一半卡住了,而且比较棘手(实际上是因为之前做的都是的摘果子的工作,做得太顺了;现在走到了一个稍微缺少积累的领域,我有一点摆烂了。)

  3. 改善工作流(obsidian、zotero、飞书)
    强烈推荐飞书妙记。现在还能免费注册个人账号。

另外我的想法是得把gpt接进工作流里。我最近试了chatgpt_academic,可以写一篇博客教程。教你用GPT做学术(好吧,其实是gpt_academic的部署教程) - Kernel (ucaskernel.com)

  1. 扩大饭友范围。我想吃10家驻京办,也想喝一点全国各地的茶。做一些探店或者食评
    吃了不少也录了一些,但是不太想做食评。因为我发现我只是想和人吃饭、和朋友们一起吃点好的。对我而言,如果大家和我相处时能感到愉悦和满足,这就够了。

挑战饮食的可能性很有趣,但没那么重要。

但是我应该想到更深一层。我需要为我的朋友们带来价值,而新奇的餐饮体验就是一种价值。我还是应该多做尝试。

茶的方面,推荐天福茗茶的台湾冻顶乌龙。斤价300,清爽有乌龙香,简单耐泡。

  1. 认识新朋友(听了一些播客,我也想有那种做访谈或者talkshow的能力。也许只是想聊天)
    同上
  2. 徒步,我也想做那种徒步视频记录
    大徒特徒。我走了京郊的好多短线。每两周爬一次山。

百望山。圆明园。颐和园。国家植物园南园北园。香植线。西山公园。香八拉。三峰。十三陵。鹫峰。凤凰岭。凤凰岭—白虎涧环穿。(北徒商业队)北灵山、老龙窝、麻田岭、夜爬东猴顶、老掌沟半截沟。
视频倒是录了几百G,一刀没剪。

  1. 养一盆植物。但是我要考虑放假浇水的问题。
    实际上我养的太多、没精力照料枯死了大半。现在就剩下薄荷、刺莓和长寿花。准备买一些角锦。

  2. 看十本书
    看了中国茶图鉴,另外明史和社会工程学正在看。

  3. 志愿活动
    完全搁置。

  4. 给老家做两个适老化改造:楼道照明和扶手
    完全搁置。我到底在干嘛。

阅读全文 »

坚持做自己

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我虽然不是一个微博用户,但却是一个豆瓣用户。豆瓣吸引我的主要有几点,图文内容/生活主题多/小组论坛式的结构/用户画像。以上的几点叠加起来,使得豆瓣的生态不会太社达,还保留着相对友善的环境。与之相对的,内容也会相对“幼稚”。当然我觉得,这种幼稚的温室总好过退化成黑暗森林式的沉默,或者降维自身走极端的粪坑。

我想谈一谈一种说法,所谓“坚持做自己”。这是豆瓣上的一种主流的反主流论调,常见于逆社会时钟组或者FIRE组或者什么人生感悟tag。我无意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而是觉得这种说法本身是值得玩味的。

首当其冲的是,为什么要强调做“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难道还可以做别人吗?这里会涉及一些常见的论域,比如对于主体性的理解,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对于自我构成的理解。这些问题是近代哲学的重要议题,到现代可能社会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也有几套自己的说法。

我没有专业的能力可以按学科展开,但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比如我最近在控制体重,但晚上路过鲍师傅又闻到蛋挞的味道很香想吃。那么问题来了,吃还是不吃哪个是做自己,还是说有第三条其他的道路?这个庸俗浅显的例子可以说明几点,首先自我不是完整圆满的一,或多或少我们总能感受到其中的张力;其次当我们讨论自我的时候会有很多个维度,比如本我自我超我,比如心理学里的各种自我图像;当然我们可以去追问某种第一性,但是这样追问得到的答案会不会反而陷于片面?我们怎么样才能统一起不同维度的自我?在这些杂乱的思考中,“做自己”就变成了一件看似理所应当而执行起来无比困难混沌的事。

我说不清楚后半部分什么是做自己。但是我想到的是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所谓“坚持做自己”,我觉得如果这种行为值得被称赞,不是因为“做自己”的那个自己如何如何,而是“坚持”或者说“坚持做”的状语赋予了“做自己”以价值。这个价值可以分三方面

1.     持续地做A实际上是证明了A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是一种很宝贵的特质,代表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往往关联了人的维持状态和采取行动的能力,以及社会对于这件事的认可(至少是不反对)。

2.     做自己是模糊的,但是坚持却往往很具体。我可以提供一种粗糙的数学性的说明,求解自我是什么,找到自我的“期望”是一件困难的事,(甚至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必须需要时间这个尺度);但是我们可以比较一个时间段内的多次的数据,分析数据间的一致性。换句话说,找f自我的真值(绝对)可能是困难的(甚至没有意义),但是去分析比较f自我对时间的微分,或者在一段时间尺度上做统计,这是更容易做的。

3.     坚持是导向行动的。做一个行动者,才有力量,才能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去改造世界。同时坚持是指向建构而非解构的: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遗产吧,哪怕不是那么大那么好。

最后我想回到一开始的那个疑问,难道不做自己还能做别人吗?我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就是坚持做自己不是一种挑战而是一种无法回避的诅咒,一种宿命。就像是俄狄浦斯王逃避弑父娶母预言的行动却又促成了命运的实现。我想说,无论怎么样,去做吧,去实现自己无法回避的命运吧;然后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做,持续做;这段历史就是“自己”。

阅读全文 »

银杏

最近沉迷园艺。可能也没有沉迷那么夸张,但看了不少园艺视频,买了几盆草花和树莓;走在路上,时常羡慕地栽的植物旺盛而张扬的生命力。扯远了。宿舍楼下种了几株银杏,秋天白果满枝,落到树下,来年春天长出新的银杏苗。前几天路过楼下,看到园艺师傅正在移栽银杏。师傅给一块空地除草,然后把树下的原生的苗移栽过去,整整齐齐的做育苗。我上前搭讪,师傅很意外,问我是不是植物相关专业,又说舍不得小苗自生自灭,不如试着移栽育苗。

有人在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方式思考、经营我身边的环境,这么想来有些感动。我厌倦了争斗:像夏天泥塘里的鱼,随着烈日的烘烤,水分不断蒸发,最终聚集到一汪浅水里;总有焦虑的鱼奋力扑腾——泥浆四溅,离干涸和死亡更进几分。然而总有一些东西可以依靠,生长于贫瘠的土地,愿意做一些光合作用之类的工作,愿意用花和果实散播自己的存在。我衷心地感激这些存在,缓解了一个异养动物的生存焦虑。

我顺便推荐一个厦门大学程老师课题组的wiki。首页 - XMU Chenggroup Wiki (cheng-group.net)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持续经营的文档。这样的环境令人向往。
当然我也在阳台上种草,也在考虑自己做一个wiki,不能总想着做乘凉的后人。不知道我的热情什么时候会消耗完。

阅读全文 »

铃芽之旅

我要分析一下铃芽之旅这部电影。剧透警告。

我比较认可狗子对于新海诚灾难三部曲的定性,就是用个人的爱情亲情友情去治愈集体的创伤,或者说是在探求在集体创伤之下个人的爱情友情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当然是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就我目前的观感来看,诚哥的叙事能力驾驭不了这个主题;特别是这作铃芽之旅,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没讲好。

爱情线整一个莫名其妙,归结下来就是一见钟情,男主正中女主好感区,但男主为什么会喜欢女主我根本无法理解。我的评价是暴力的剧情工具。

这作加入了亲情线,但是太肤浅了,国产伦理剧级别的九流亲情刻画。简单讲就是女主母亲在东日本地震海啸中遇难,阿姨(母亲妹妹)抚养女主长大。冲突是女主高中叛逆期觉得阿姨管太多:女主攻击阿姨的爱太沉重,也不是自己自愿的选择而是对方的一厢情愿;然后阿姨回击女主我也不愿意还我青春。合理的平庸。但是这和母女情有什么区别?很显然两个人是有共同的创伤的——失去至情(母亲/姐姐)。两人的亲情是有这个悲伤的底色的。但是为什么不通过创伤来和解,而是要用那种平庸的叛逆青少年叙事呢?为什么只有女主对于母亲的回忆,没有阿姨对于姐姐的回忆呢?女主对于回忆灾难有应激、阿姨就没有吗?就我觉得阿姨这个角色是一个保姆工具人,亲情线整一个样板戏根本无法打动我。

再继续谈谈灾难部分。对于灾难的叙述是最令我失望的。因为基本只刻画了灾难给女主造成的创伤,其他所有人要么就是没提,要么就是已经moveon了。不是灾难的创伤是什么青春期的烦恼只要长大就没有了吗?感情女主就是全世界最惨的巨婴呗。你失去了母亲,别人也失去了姐姐啊?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不懂吗?明明是所有人都经历的灾难却只写主角的角度,往小说就是这个人物沉迷自怜,往大说就这种叙事方法我觉得就是对于灾难的不尊重、对于幸存者的不尊重。

对于核心设定,蚯厄、关门和镇石的设计还是挺精妙的。抵抗蚯厄,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片段来关门,或者冰封心中所爱来变成镇石(亦作要石)。看了狗子的分析,设定是“致敬”了村上的《青蛙君救东京》和《海边的卡夫卡》。也算是用得不错。但是我最近很难吃少男少女拯救世界这种故事了。稍微想一想关门人其实很难是人类,或者说保持正常人伦的人类。因为关门可以阻止地震、拯救生命,这个责任太重了,人类背负不起;如果说没有成功关门,或者没有赶上,导致地震和死亡,那责任心会被愧疚击溃,人会崩溃。

最后谈谈治愈。有两种治愈。一种是被日常生活治愈,可见前半段的公路部分。我能理解这种创作意图,但是我不确定这是否有效。第二种是通过“拯救”过去治愈。我认为应当警惕,这种设定是很危险的,未来拯救过去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形成了时间循环,自我救赎的同时也意味着自我封闭。说到底还是人物的成长没有体现出来,人物弧光不够,我觉得缺少成长的治愈不太能立得住。

总之诚哥这次的作品不太对我胃口,虽然美术和音乐也算是值回票价吧。但是这是诚哥的问题吗?显然不是,票房和热度已经说明了这作的商业成功;我认为缺少的成长,反而被影评媒体认为是影片真正的主题。诚哥是懂的,保守是一种美德。说到底,商业电影是大众说了算。这是一批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的体验和叙事、抵制对于个体-整体的思考(宏大叙事);重视情感体验,降低内容的复杂度。我很能理解这种取向:东亚人活得确实太累了,而且最近生活愈发艰难,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和苦难搏斗制胜(特别是经历了社会的打压或者灾难的残酷,失败是一种必然),大家进电影院是希望自己的情绪得到抚慰。我反思,我觉得内容上的匮乏实际上是我自身的匮乏,我对主角的不满实际上是对我自身的不满。

阅读全文 »

GPT

许久没有更新,容我做一些辩解。一是最近比较忙,开题之后要尽快上手一些计算技术——然而我连配置环境都得从头摸索,更别谈使用tensorflow了。二是chatgpt的出现,科技改变生活啊。

我要推荐几个gpt的用法:

  1. 配置环境。我配环境遇到什么报错就直接问gpt,往往能给出一个说得过的解决方案。
  2. 解释代码。推荐配合vscode的gpt插件使用(我用的是chatgpt中文版,可以免去一些代理问题)。可以直接选中代码解释。新时代的mentor。耐心、博闻强识。
  3. 翻译(以及各类文书工作)。翻译方面gpt并不比DeepL更出色,但是强在可以逐步修改。可以通过prompt的设计,描述自己的要求,逐步优化文本。

可以预见的,gpt可以平滑学习曲线,会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一方面是模型学习文本、特别是教程手册之类的结构化文本的能力还算过关,相当于是高级的检索工具,信息提取器;另一方面,对话式的学习方式有很强的反馈感,相比传统的线性教程,gpt不断地提问-满足的过程,更适合快节奏的学习氛围。

我最近两周和gpt的对话远超和真人对话的综合。可能是5倍左右。而且信息密度很高(都是我有求于gpt)。我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这么高信息密度的对话了,特别是输入。在初期的兴奋之后是惶恐和沮丧。通用型的人工智能就在我的面前,很多工作肉眼可见的会被取代。gpt的出现预示着未来某种更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已经快到头了,9年、高中、现在到了大学,教育(甚至可以推广至智力水平)的差异由于gpt的出现被迅速拉平,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读书无用论。只有最卓越的人才能和模型拉开差距,而且也会被机器模仿学习,剩下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可以但是不值得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普通人。自由平等黑色幽默version。

于是我向gpt表示了我的烦恼,并请求安慰。gpt回复了我一段“温暖”的废话,大意是挫败感是人之常情、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我有点理解捷宝为什么要放弃围棋转行做抽象主播了。

阅读全文 »